创建时间:2011年7月4日 21:33:23 阅读次数:

【华西都市报】答“钱学森之问” 棠中课改在行动

华西都市报

  本期嘉宾
  棠湖中学校长 熊伟
  本期主持人
  华西都市报记者 潘波

  教室里,座位由排列式变成了围坐式,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一门学科的学科长,并在这个学科课堂上组织其他同学交流探讨;校园内,随时都有南腔北调的专家学者、校长老师慕名前来参观考察;校门口,最火爆的时候,“欢迎横幅”每天都要更换……
  一系列不寻常的变化,都源于一项全新的改革——“三段教学”。早在2010年秋季四川高中新课改启动之前,棠湖中学就抢先一步,启动了“三段教学”改革。现在,“三段教学”旋风已席卷全国,棠中也跻身“四川省高中新课改样本校”。
  作为“高中课改先锋”,昨日,棠中校长熊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大声疾呼:如果教师的教法不改变,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改变,高素质人才也就难以培养出来,同时,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制约了优生跳跃性思维、顿悟、创新、想象能力,这也从一个方面回答了“钱学森之问”。

  记者:通俗地说,“三段教学”是哪三段?都有哪些环节?
  熊伟:在“三段教学”中,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“自主生疑”、“互动解疑”、“内化迁疑”三段。“三段教学”以学生为主体、以“问题”为主线,以培养能力为核心,通过“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”、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”、“反思升华拓展问题”,“先学后导、内化延展”,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。
  “三段教学”主要有四个环节:一是问题化备课;二是理解化预习;三是合作化学习;四是多维化评价。

  记者:“问题化备课”、“理解化预习”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?
  熊伟:备课前,要求所有教师熟悉教材知识体系,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。备课过程中,要求将知识转化为问题,给学生呈现的问题要有层次性,应包括基础性问题、探究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,并为学生提供自学素材;最后是评价设计,由教师开发评价性工具单,对本周期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。
  对学生而言,一定要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预习,可以在课下,也可以在课上,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。学生在预习中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。

  记者:传统课堂上,学生的课桌椅一般都呈排列式,而在棠湖中学的每一间教室里,学生的座位变成了围坐式,形式的改变是否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改变?
  熊伟:是的。“小组合作学习”是“三段教学”的主导学习方式。“三段教学”的小组学习尤其具有自己的特点,这表现在,一方面,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“学习小组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分组策略。通过小组成员的调整,学生将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合作。另一方面,注重小组文化的建构。指导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公约、学习愿景,各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组文化。同时,小组内落实了每个成员(组长、学科长、同伴)的分工和职责。

  记者:在新课改中,如何改革评价体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“三段教学”在这方面有何突破?
  熊伟:“三段教学”对学生的评价是多维的、生动活泼的、富有趣味的。从评价方式看,“三段教学”包括小组内评价、学科代表评价以及任课老师评价;从激励方式看,根据前述三类评价,任课教师确定每月的“学科明星”和“学科明星小组”,给予相应的奖励;班主任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成长记录,并作为班级、学校评优选先的依据。

  记者:无论课程怎么改革,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的原则,棠湖中学在课程改革中,如何确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?
  熊伟:“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”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。但孔子之后,这一原则并没得到继承和发扬,尤其是实施科举制度之后,中国的教育便走上了一条“读书做官”、“为考试而学习”的道路。而今,在一个年级有上千人,一个班有50余人的现实条件下,如何实现“因材施教”?这是所有学校都面临的一个难题。
  “因人施教、分层教学”是棠湖中学的教学特色。为此,我们从分班开始,从选配班主任、师资配备、教学标高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、教学评价、奖励办法等环节入手,承认学生差异,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,采取不同的策略,通过分层次确定目标、分层次备课、分层次上课、分层次布置学生作业、分层次辅导、分层次考核,千方百计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,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,让学困生学起来,中等生优起来,优等生尖起来,从而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。
  “三段教学”的整体构架以及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“分层”这一特征。没有“分层教学”这一方法的运用,“因人施教”就是一句空话,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  记者:现行的基础教育不但没有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,反而让学生间个体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大。您认为原因何在?
  熊伟: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内在原因和教师的客观原因: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,不少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习惯养成训练,学习定力不到位,学习习惯欠佳,影响了个人素质的提升;不少教师将传授式教学作为单一的教学方法,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使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。
 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,从小学到高中,教师往往重视优生忽视差生,而备课、讲课又多以中等生的思维、接受能力为准,从而造成学困生“跟不上”教师的进度,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,学习问题越来越多,积重难返。而优等生则因为长期“吃不饱”,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受限,难以实现自我超越,难以培养创新意识。
  如果教师的教法不改变,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改变,能够自主学习、探索、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也就难以培养出来;其次,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制约了优生跳跃性思维、顿悟、创新、想象能力等,这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钱学森先生“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优秀科学家?”的警世追问。

《华西都市报》(2011年6月21日,第38版)

最后修改时间:2011年7月4日 21:33:23 编辑:任飞扬